奇之趣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汉家儿郎冠军侯 > 第七十章 远征路上

第七十章 远征路上(1 / 1)

那么,为什么伊稚斜会觉得两路汉军之中,霍去病这一路的实力较强呢?也有他的道理。

卫青的麾下,有前将军李广、中将军公孙敖、右将军赵食其、后将军曹襄,反观霍去病的下面,裨将那一层却几乎是空着的,直接就到校尉了。这种情形很有意思吧?连稗将都没有,更谈不上早已成名的宿将了。这是因为,霍去病用人一贯不看名气资历,而是先看对方是否认同自己的作战理念,若是理念不合,他绝对不会收到自己麾下;再说他年仅二十一岁,实在也太年轻了,成名的将领们,也不好意思呆在他的手下,所以这种有意思的情形就出现了。

而卫青作为稳健持重的大将军,肯定不能像霍去病那么任性挑拣,而是必须得平衡好各方面的关系。比如说,世家贵族的子弟要上战场寻找建功机会,霍去病反正是一概不理的,他只要了一个李敢,而其他人诸如曹襄之类,就都只能塞到大将军下面了。

因此,别看大将军下面的人是满满当当的,不少都有将军头衔,但若真论起能打会打,还真不如骠骑将军下面的校尉好使。陛下刘彻当然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他让霍去病来负责对单于的主攻,正是因为他知道霍部的战力强于卫部。

清明时节,远征漠北的出师仪式在长安举行。庄重地祭祀天地之后,三军誓师,皇帝陛下亲临阅兵,然后郑重地向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授以节钺。随后,全军建旗帜、鸣金鼓、正行列、掣节钺,奏乐前导,自皇帝以至百官送至郊外。

与隆重的官方仪式相比,一对主帅之间的辞别就简单之极了,两个人直到最后一刻,都还在讨论着出塞后的联络。等到需要各自上马时,行罢军礼,即将转身的霍去病,忽然看到了卫青眼中的一抹温柔神色,他不由得停下身来,与舅父对视了片刻。

——匈奴人最大的不幸,就是汉家已经有了卫青,居然还会再有霍去病!估计他们怎么都想不通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何卫与霍竟会同时出现于世呢?

——然而我们这些后世之人,也很想反问他们匈奴人一个问题:喂,请问你们怎么想到的天狼星下凡这个说法呢?真是巧啊,你们不知道,天狼星,实际上是一对双星啊!

所以这对双星之间,自然有着他们的独特默契,此时此刻,他们两个也无需再多说什么了,“自己保重,去吧!”卫青略微挥手,目送外甥上马而去。

这次两路汉军的东西大对调,对于卫青来说,并没有给他造成什么额外的困难,因为从长安到定襄郡的这条路线,他已经走得太熟了,或者也可以说,大将军和定襄真是有缘啊,这都是他第三次兵出定襄了!

而且从定襄出塞之后,从阴山北面向西北的这段路,至少南半段他也是熟悉的。因为五年前他从高阙突袭右贤王,奔袭七百里,也是走的这段路,当时就已抵达过漠南草原与戈壁的边界。事实上,当时他下面还有几个校尉为了追击右贤王,继续向北深入戈壁达数百里,可惜最后没有追上。

所以,对于这次行军来说,识别到漠北的路线并不是问题,何况现在军中还有不少匈奴人,其中更有走过这条路线全程的。这次行军的关键问题,是五万人的补给。

汉军的补给线,有一半是先行建立的,每百里左右一个站点,一站一站的,从出兵位置一直延伸到戈壁南缘。现在匈奴人坚壁清野、将主力退回漠北,漠南草原上已经基本找不到匈奴人了,所以汉军可以安全地先行建立补给线。但也正是因为没有匈奴人了,所以想就食于敌也不可能,所以全军的补给,也只能靠这种稳扎稳打、但是耗费巨大的传统做法。

而从进入戈壁开始,补给线的建立就要落在骑兵的后面了,只有骑兵扫过的地方,补给线才能慢慢地延伸过来。如果战事顺利,这条补给线将一直延伸到漠北,以支持较长时间的用兵。

对于东路汉军来说,从代郡出塞也是很好的选择,别忘了,此时的代郡太守,正是老将苏建,他到代郡这两年来,苦心经营,现在的代郡,至少作为东路补给线上的最大一个据点,已经是非常合适了。

骑兵的行军速度虽然很快,但是这次路途实在遥远,路上必须节省马力,而且行军毕竟不是奔袭,不可能整天放开了跑。特别是出塞之前,更是要刻意走得慢一些,有道路约束着,队伍不能太宽,何况一路上还有老百姓呢!所以这么大规模的军队,出塞之前一天行进一百几十里,一般也就差不多了,而一旦出塞之后,立刻就会提速了。

骑兵的行军,比起步兵占地方多了,五万骑兵,每五人一排,从头到尾就得有将近一百里,何况骑兵还比步兵威风多了,所以大军走到哪里,那都是相当大的声势,沿途百姓自然都是要来见见这个世面的。当然了,骑兵也比步兵脏多了,大军过去之后,那一路的马粪,反正也够这些老百姓收拾一阵子的。

一天一百几十里,这个速度,对于拥有好几匹骏马的霍去病来说,确实有些太委屈了,不过他会老老实实地跟着队列走吗?当然不会。每天当前军开始拔营时,他还在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眼看着一队一队的人马从他身边经过,反正也不着急。但是他也不喜欢当最后一拨,一看只剩下三四千人了,他就该上马了,然后一路开启超车模式,等赶到下一个宿营点时,差不多又在最前面了。

这个模式的效率很高,就是太过张扬了一点,别的将领未必会这么走,不过骠骑将军的年轻气盛,他的全军上下都是理解认同的。事实上,很多大兵每天都在期待着这个场景,一旦见到骠骑将军带着他的亲兵队,又从自己的侧面飞驰而过,这些人都是感到非常振奋,哇,看这些亲兵,跟着骠骑将军一路狂飚,多么抖啊!要是自己也能成为其中一员就好了!

其余行军中的注意事项,例如卫生防疫、保持士气、避免扰民、调度辎重、注意武刚车的隐蔽等等,无法在此一一细表。

而对于霍去病个人,有一点是必须要提的,那就是这次两路汉军的东西大对调,无意中给他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

什么机会呢?——没对调之前,他是要从定襄出塞的,那么出长安后他就要向北走,而现在改从代郡出塞了,那么出长安后他就要先向东走,过黄河后,再由河东郡向北。

河东郡?是的,就是河东郡,他生父所在的那个河东郡。

所以,现在他有机会解决自己的那个问题了,“若是这次就战死了,不是就一辈子都没有见过父亲了吗?”

其实此时的他,还真不能随意离开大军,但是总可以想想办法嘛。大军过境,当地的官员肯定是要张罗迎送的,提前跟河东太守打个招呼,让他派人把父亲从家里接过来,安排见一面总是没有问题的。

就这样,霍去病终于在出征漠北的路上,见到了自己的生父。

见面之前,他也曾经反复地设想过,不知道见面的那一瞬间,究竟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呢?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真的到了那一瞬间,自己居然是忍不住差点笑了出来!因为眼前的这个中年男人,长得跟自己实在是太像了!至少也有七八成相像吧,相像到了如果他们站在一起,别人看到也都会忍俊不禁的程度。

霍去病甚至马上就想明白了,母亲当年为什么会跟这个人有了私情?因为对方的外表确实是太招人了!当然,他现在上了年纪,发福了,腰身也不挺拔了,神色中也缺少从容自信的气度,但在二十多年之前,却毫无疑问地肯定是个风流英俊的年轻人,轻轻松松地就勾取了年方十六岁的卫少儿的芳心。

事实上,霍仲孺今天的神色也根本就不可能从容自信。他不仅仅是手足无措,而且感觉自己后脊背上的冷汗一直在冒个不停,这世界上任何一个男人如果知道了,自己二十多年前一桩拒不负责的风流孽债,会演变成现在这样一个结果,恐怕都不会比他的表现好到哪里去。

然而霍去病却在他的面前跪下了,口称“父亲大人”,并且行了大礼。

看着对方不敢置信的目光,霍去病说道:“父亲,我的生命是您给的,我感谢您。”

等到霍仲孺终于能够张开口时,请问他能说些什么?他只能磕磕巴巴地说:“将军能托生到我家来,这完全是天意,我自己是惭愧万分,绝不敢有别的想法。”

然后他也不知道自己又语无伦次地说了些什么,直到对方语气温和地拦住了他,“不用说这些了,您做的已经够了,以前我没想明白,所以没有早来看您,好在今天我已经明白了。”

从父亲磕磕巴巴的话语中,霍去病知道了父亲的身体还不错,家里日子过得一般,而自己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他很想也见见这个弟弟,可是今天已经来不及了,大战在即,行军紧张,还有无数的事情等着他去处理,不能再花费任何精力在自己的私事上了。他只能留下两个手下给父亲置买田产,其余的事情,只有等自己回来再说了。

这是一次非常短暂的会面,只有不到半个时辰,但是对霍去病的意义是重大的,因为这给了他很大的安慰,或者说是心灵的力量。很多人都体验过有了孩子的感觉,那就是发觉自己的生命原来是一个链接中的一环,往前往后都是有链接的,所以对霍去病来说,仅仅是亲眼看到原来自己的长相是随了父亲的,这对他的内心都是一种深深的打动,活了二十一年,总算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了。

他也能想象得到,父亲虽然在见面时尴尬万分,但过后却一定会马上去到家祠里,向祖先汇报这件喜事,霍家多了自己这么一个后代,祖先想必也是高兴的吧!而且,就算自己这次真的战死了,霍家的宗祠里,也肯定会有自己的一个牌位了。

最新小说: 霓裳铁衣 说了多少次,别管我叫大哥! 快穿之女主终结者 三国美色 真名媛穿成假千金 催昭嫁 穿成首辅大人的童养媳 我的女友是诡异 诸天武侠:从全真开始 公主万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