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袁绍攻灭公孙瓒的过程中,黑山军一直是其最大阻碍,死死拖住他前进的步伐,即便是四世三公的袁绍倾全力围剿,任然难以根除。那黑山军究竟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如此能抗能打能与强敌周旋到底呢?
提到黑山军,其崛起于黑山恶水,是黄巾起义的延续与缩影。都说险山恶水出刁民,这句话并不全对,抗拒执法视为刁,可也要看这法律是否符合人民利益。假若练饭都吃不上,忍饥挨饿还要出卖劳役,那就是废法,不值得遵循,抄起家伙,反了又何妨。正是因为在此时局动荡,民不聊生,军阀割据的时代,黑山军应运而生,其队伍成员多为难民子弟,苦寒出身,为的是有口饭吃,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当初,大贤良师张角也曾率领黄巾军主力在河北大地与官军决战,一场农民起义的风波也感染这块土地上不甘于束手待毙的群众起来反抗暴力。当然,当时活动于中原大地的起义军也并非只有黑山军一支,但黑山军的活力与生命力却是最顽强的,堪称“打不死的小强”。这既要归功于自身的地利人和优势,也要得益于其统帅的强悍与精明。此人名为张燕。
张燕,本姓褚,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说起来还与常山赵子龙是同乡。或许是天性使然,褚燕天生就是打游击战的天才。趁着黄巾起义爆发,他召集一帮少年,与自己落草为寇,转战于山水之间,起伏不定,出没无常,不断积聚实力,队伍发展到万人。当时博陵(今河北蠡县)人张牛角也聚集起一伙人,自称将军,褚燕率军与其合兵一处。褚燕力排众议,推举张牛角为首领,进兵攻打瘿陶(今河北宁晋县),张牛角不幸被流箭射中,身受重伤,不治身亡。在临死之际,他语重心长的命令自己的手下都要尊奉褚燕为新的首领。接手以后,褚燕感念大哥厚恩,遂改姓为张,是谓张燕。
张燕身体素质极强,身轻如燕,骁勇异常,兼具轻柔与刚强,军中将士无不佩服,都号为“飞燕”。张燕不负众望,率军活动于中山、常山、赵郡、上党、河内等地太行山脉的诸山谷之中,而黑山位于太行山南端,是其军部所在,故名曰黑山军。太行山脉高峰迭起,海拔多在两千公尺以上。山脉东南为河北平原,西北则为山西高原,河北平原通向山西高原的陉道多分布在太行山脉之间,可谓沟壑纵横,四通八达。太行山脉这一地势特点为分布在太行山各山谷中黑山军各部的相互联络和战略上相互配合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张燕选址的目光不可谓不准。
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张燕带起所部与诸侯会盟。在袁绍与公孙瓒河北争雄的过程中,张燕坚定的站在公孙瓒一边,不断骚扰打击袁绍的势力,尽管最后,公孙瓒兵败身死,幽州失守,黑山军损失惨重,可张燕没有倒,他的黑山军也没有散,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黑山军。他们心中有自己的求生欲望,那是一种顽强求生的信念,一种超常发挥的本能。即便后来袁绍占据青、幽、并、冀四州也无法阻止黑山军在太行山的活动。袁绍并不明白为何自己的统治中心会有此种小强在恶心着自己,他没有对自己施行的政策方针做出反省,对于农民起义,作为封建地主阶级,进行一定程度的武力镇压是必不可少的,但更多的还应该是安抚和整改治理措施,这才是治本之道。袁绍今天可以杀掉一批黑山军,但明天又会有新的人因为受不了苛捐杂税而投入黑山军的怀抱。他们怕死,可更怕生不如死。这便是袁绍不能彻底平定黑山军的原因所在。
在扫荡黑山军的同时,袁绍也将兵锋直指东郡,因为其属下东郡太守臧洪独立易帜,这位昔日的左膀右臂,如今却要与自己分道扬镳。之前曹操曾担任东郡太守,如今却成为袁绍的地盘,可见此时曹操还是以和为贵,尽量减少与袁绍的摩擦,而是将精力集中在对付周边的邻居上。
臧洪,字子源,广陵郡射阳县人。
臧姓在如今已经十分罕见,与臧霸相比,他们虽然都姓臧,但没有亲戚关系,臧洪更像一位文士,臧霸更像一位豪杰。
臧洪的父亲臧旻学识丰富,才华出众,桓帝时为徐州从事,灵帝时任吴郡太守,熹平元年(公元172年),会稽人许昭在句章(今浙江鄞州区)起兵作乱,祸害一方,朝廷任命臧旻为扬州刺史,讨伐叛逆。臧旻不负所托,转战三年,平定祸乱,因功升为匈奴中郎将。匈奴中郎将拥节,秩比二干石,主要负责幽、并、凉三州及度辽、乌桓二营的军事监督与民族外交,起到巩固北部边防的作用。臧旻曾率南单于数万骑出雁门关征讨外敌,大获全胜,后又拜议郎,转长水校尉,历中山、太原太守。
有个好父亲言传身教,臧洪从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天资聪慧,十五岁便被拜为童子郎,意为“通晓儒家经典的年幼者”。因为成绩优异,被保送太学(相当于今清华北大)深造,颇有名望。臧洪不但成绩好,而且体格魁梧,一表人才,是典型的高富帅型学霸。二十岁刚出头既被推举孝廉,担任县长(县委书记兼县长),成为正处级干部,前途无量。
中平年间,臧洪感到时局动荡,朝廷腐败,遂辞官回乡。时任广陵太守的张超早就仰慕臧洪其名,招聘其为功曹(地市级人事组织部部长兼纪委书记),对其礼敬有加,臧洪自此对张超的知遇之恩感恩戴德。
时值董卓作乱,臧洪预料到天下必将大乱,便向张超进言:“太守您世受国恩,其兄弟大多都担任地方大员,朝廷不可谓不器重。如今奸臣当道,汉室衰微,且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是该报效国家的时候了。广陵郡在太守的治理下,广袤富庶,人丁兴旺,只要振臂一呼,就能马上召集二万人马。到时候太守率军勤王讨贼,功在社稷,此乃大幸事!”张超觉得有理,立马就拉着臧洪跑去找自己的哥哥陈留太守张邈,商量具体事宜。张邈对臧洪很好奇,便问:“听说弟弟你把广陵的政务都交给臧洪打理,臧洪是个怎样的人呢?”张超赶紧接话:“不瞒老哥说,臧洪确实是四海之内的奇才,才智谋略均在我之上。”张邈立即与臧洪谈话,对其大加赞赏。不久张邈便派臧洪与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联系,大家惺惺相惜,都彼此引为知己。
在张超来之前,张邈便有起兵之意,如今弟弟主动前来表示支持,他便在没有后顾之忧,前去参加讨董会盟。诸侯们会于酸枣,设坛盟誓,却互相推让,都不想先登坛誓词,意思不言而喻,就是虚伪且不想当这个出头鸟。在此尴尬之际,诸侯们都推举臧洪上台,臧洪也不推辞,迎合他们的意愿,便首先登台。他锸血为盟,声情并茂,泪流满面,大声疾呼,开始了发自内心的激情演说,意思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历数董卓逆贼的暴行:汉朝不幸,朝廷纲纪混乱,贼臣董卓,趁机为害,灾祸落在皇帝身上,毒流百姓。最可怕的是汉朝灭亡,国家败坏。
第二、宣布讨伐董贼的仁人义士名单: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广陵太守张超等,
第三、总结盟誓,积聚士气:集合义兵,共赴国难。凡我同盟的人,齐心戮力,以尽臣子的忠节,杀头就杀头,绝无二心。如有违背盟誓,使他一命归天,绝子断孙。皇天后土,祖宗神灵,实所共鉴。
臧洪的即兴演讲慷慨激昂,听众无不喝彩,为之感染。不过很可惜,臧洪的宣传并没有起到好的效果,诸侯之间猜忌深重,并不精诚团结,只知道纵情声乐,致使军粮虚耗,不败而败。讨伐董卓成为虎头蛇尾的一出闹剧,不久之后,诸侯们便陷入互相残杀的乱局中。
此时,幽州牧刘虞与讨虏校尉公孙瓒闹矛盾,张超派遣臧洪去与刘虞商讨灭贼事宜,这里的贼多半还是指董卓,毕竟公孙瓒的问题,那是幽州内部的事情,张超是不会去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的。不巧的是,走到河间就遇到袁绍与公孙瓒的战事,道路受阻,只能逗留等待。恰巧袁绍刚下火线,在见到臧洪以后非常欣赏他的才华,就极力挽留,收归帐下,器重异常。这时青州刺史焦和病逝,官位空缺,袁绍便表举臧洪为新任青州刺史,为其治理州郡。臧洪明白,他没有选择,去见刘虞是不可能了,返回张超身边那就更不可能了,唯一明智的做法便是暂时听从袁绍,伺机出走。
不过好在臧洪虽然身在袁营心在张超,但既然担任一州之长,自然是在其位谋其政。由于上一任此时焦和好虚名,是个说空话的能手。青州本来军民富庶,兵精粮足。焦和原想与各同盟去讨伐董卓,但还未动身,黄巾贼就进犯青州,攻破城邑,屠杀百姓。焦和不懂军事,却将希望寄托于鬼神,毫无作为,他把女巫祝史请到府里,求神降福,滑稽至极。他怕黄巾贼乘冰冻时期过河,命令作许多陷冰丸,在河里,因其指挥能力有限,工作效率太低,还没准备好就遇上黄巾军,结果是弄巧反拙,军队溃败,焦和又气又恼,生病而死。自此青州民生凋敝,一片萧条。臧洪到任以后,收拾残部,安抚百姓,励精图治,秣兵厉马,在两年的时间内将青州治理的井井有条,群盗奔走,治安得到质的飞跃。在当时,不只臧洪一个青州刺史,公孙瓒出于战略考虑,也委派部将田楷为青州刺史,与刘备一起去争夺青州,最后以失败告终。在击退田楷与刘备的过程中,臧洪是有功劳的。
袁绍对臧洪的才华是又爱又恨,就将其调任兖州刺史管辖下的东郡太守,治所在黄河北岸的东武阳。此番降级调动的做法也让臧洪对袁绍有所认知,其用人过于猜忌。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张邈反叛曹操失败,留下家属跑了,张超无奈,只得保护老哥的家小驻守雍丘。曹操想着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挥军直指雍丘,张超知道他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张超在城墙之上感叹道:“当此之时,或许只有臧洪才会来救我吧!”其部下都不以为然,说道:“如今臧洪深受袁绍器重,袁绍又与曹操关系密切,他不可能自毁前程,自取其祸。”张超解释道:“你们有所不知,臧子源是天下义士,为人忠厚诚信,必来相救,只不过会被袁绍阻挠,来不及救我。”果然不出张超所料,臧洪在听到张超被围,神情激动,赤脚大哭,立马率全军驰援张超,又向袁绍求援,袁绍不但不发救兵,反而阻挡臧洪进兵,命其回去。就这样拖了数月,雍丘城破,张超及其张邈一家老小全被诛杀,一族被灭。臧洪痛哭流涕,情不自禁。
张超的死让臧洪彻底看清了袁绍的真面目,他恨曹操,却更恨袁绍,是袁绍让他辜负了张超对自己的情义。即便明知自己兵力薄弱,不是曹操对手,但能够舍生取义,与张超一同殉难也是值得的。臧洪义无反顾,断绝了与袁绍的关系,不与往来,宣布东郡独立。袁绍极为恼怒,发兵攻打东武阳。臧洪以仁德治东郡,全城军民同仇敌忾,士气高昂,袁绍久攻不下,前后长达一年。袁绍见强攻不靠谱,便命自己的笔杆子陈琳写信劝降臧洪,而且不只一封。臧洪挥笔直书,洋洋洒洒千余字,驳斥袁绍,誓死不降。臧洪的这篇《回陈琳书》非常著名,是最能表明臧洪心迹的珍贵材料,也是对袁绍的无情批判的经典范文。篇幅很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汉末英雄记》中查阅到原文。文章大意也可分为三层。
第一、驳斥故友,直白心迹:陈琳在信中劝诫臧洪投降的理由是“君子之违,不适敌国”。意思就是作为君子,即便离开自己的故国,也不应该去为故国的敌国效力。陈琳认为臧洪即使不认同袁绍的做法,但袁绍毕竟是你的主公,也算是你的故国,君子怎么能与自己的故国兵戎相见呢?臧洪同样以此言驳斥之。他认为没有能够去救自己的老长官张超是为不忠,与现在的主公与故友为敌是为不友,不忠与不友,孰轻孰重不必多言。自己的故国不在袁绍,而在张超,在广陵,袁绍的所作所为已经是敌国,自己正是坚守了“君子之违,不适敌国”的原则。
第二、有证有据,批判袁绍:臧洪在解释自己行为的合法性过程中以证据为支撑,有力的批判了袁绍的阴险和无情。当年钜鹿太守张导为国为民,争取袁绍为盟主,讨伐董贼,四处奔走,帮助袁绍得到冀州。不想就因为被朝廷重用而得罪袁绍,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便被满门抄斩。吕布诛杀董贼,前来投奔,帮助袁绍攻打黑山军张燕,袁绍不但不予重用,反而派兵追杀。刘勋是袁绍的老部下,因为家中有事耽搁了行程,袁绍本该成全其孝道而原谅他,却不想而来杀身之祸。由此观之,袁绍无军无父,玷污了其“四世三公”的声名,不知思报国恩,反而趁汉室衰微扩张军力,打击异己,对于心存汉室的部下不断打压,满足自己的私欲,如此卑劣之人,岂能为其效力。
第三、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古来“义不背亲,忠不违君”,张超是我的故主,张邈是我的朋友,袁绍为何不成全我忠义两全的决心呢?既然道不同不相为谋,那我就我的张超,你做你的霸业,又何必要阻碍我呢?春秋时期申包胥为复国向秦国借兵,声泪俱下,最终秦国出兵击退吴兵,楚国重新崛起。如今向你袁绍求援,你却置之不理,有违先圣之道。
总而言之,臧洪把袁绍背德、背君、背友的缺德行径批判的一点情面都不留,活脱脱的一个古代版鲁迅。
袁绍看后,肺都气炸了,增兵急攻。城中三年积蓄的粮食即将用尽,臧洪知道自己要与张超在地府相遇了,他对部下说道:“袁绍狼子野心,对汉室江山图谋不轨,而今我为大义而死,死得其所,你们本来可以安居乐业,都是因为我才白白遭此横祸,趁现在城池未破,赶紧带着妻儿逃离吧!”将士们都哭泣着说:“您与袁绍本来也无仇怨,只是因为忠义才至于此,我们何忍弃您而去呢?”粮食吃完了,就找老鼠与武器上的皮革吃,后来能吃的都吃完了,主簿在城内厨房找到最后的三升米,请求给臧洪煮点稀饭吃。臧洪坦言:“怎可我一人独享?”随后,臧洪命人将米煮成稀粥,分给将士们吃喝。眼看城内已无可吃之物,臧洪便将自己的爱妾杀了分给手下人充饥。将士们都感动不已,不敢抬头看臧洪。直到最后,城内男女共七八千人活活饿死,相互依靠在一起,没有一人出城叛逃。
不久,东武阳城破,臧洪被活捉。袁绍大为高兴,盛张帷幔,大会诸将见臧洪。看到臧洪边说:“你如此冥顽不灵,如今被我所擒,服是不服?”臧洪已经饿得站不起来,他怒目圆睁的看着袁绍,用尽所有力气说道:“诸袁为汉朝的臣子,四世五公,受恩深重,现在朝廷衰弱,没有扶危辅助之意,反而因缘时会,意图趁机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多杀忠良之士,树立自己的奸威。我亲眼看见将军呼张陈留为兄,那么,我的府君张超也应当称弟,不能同心协力,为国家除害,而是拥有兵众,旁观别人斩尽杀绝。可惜我的兵力不行,不能为张府君报仇,什么叫做服啊!”臧洪言辞激切,丝毫没有屈服的意思。袁绍见招降已不可能,便命人将其处死。臧洪有为同乡,名陈容,年轻时为诸生,因为钦佩其为人而来到东武阳投奔臧洪。城破之前,臧洪让他去见袁绍,本意是不牵连与他。臧洪将死之时,陈容也在当场,他言辞恳切的请求袁绍:“将军想平定天下,就必须先扫除凶暴,怎可先杀忠义之士,这有违天理啊!臧洪举兵只不过是因为故主张超,怎可冤杀?”袁绍心中愧疚,但并我改变注意,而是命人将陈容牵出去,说道:“你与臧洪并非一伙,非来凑这个热闹干嘛?”陈容大义凛然,回头答道:“仁义遍布四海,行仁德便是君子,反之则为小人。今日我愿与臧洪同日死,而不与将军你同日生!”袁绍恼怒,遂成全陈容,将其杀害。在场众人,无不叹息,只能私语道:“为什么一天杀二烈士!”
臧洪的义举赢得后世无限的同情,其忠义彰显后世。似乎臧洪就是这么一个完人,但为何到最后却兵败身死呢?实际上,刘虞也罢,臧洪也罢,他们都是贤能之人,却生不逢时。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孟子说梁惠王,先圣都在极力宣传自己的主张,结果是在那个时代无人采纳,更确切的说是坐而论道而已。他们意图以意识来改变物质,强行去扭转大争之世下的群雄割据,显然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规律。战乱年代需要的不是儒家的仁爱,而是法家的强权。只有真正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才有资本去实现儒家所说的天下大同,割据势力是不具备这个条件的。东汉末年的诸侯割据也是如此,臧洪觉得张超是自己的故主,必须要救,以达成自己的忠义之心。作为个人来讲,这是无可挑剔的。然而,站在袁绍的角度考虑,不救张超是明智的。因为当时袁曹在结盟,共同对抗公孙瓒、陶谦、袁术的攻势,救张超无利可图,反而会使自己失去盟友,陷入危险之地。作为臣子,可以实现德行的完美,但作为一方诸侯,乃至将来能够统一天下的人,就不能用道德来简单的衡量。单纯的道德衡量适用于老百姓,却绝不适用于帝王将相。故而,臧洪的大义仅仅只能得到局部地方百姓的支持,却得不到没有任何诸侯的响应。
臧洪是一个生于乱世,亡于乱世,不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君子,其散发出来的忠义之心可歌可泣,值得后人借鉴。
在臧洪守东武阳的一年中,可以看到军民鱼水之情,但有一点需要值得注意,那便是臧洪杀爱妾以充军粮。这并不是特例,唐代安史之乱的时候,张巡死守睢阳,待老鼠、皮革、草根等等都吃完了,也同样杀死爱妾与奴仆以充军粮,甚至于将老弱妇孺杀掉以补充健壮能战者的体力。城破之时,有着四万户的睢阳城只活了四百人。如此行径在今天的人看来,令人发指,不敢想象,但在古代那个重视死节的时代看来,似乎还要被赞赏。毕竟,死有死节的悲壮,活有活着的伟大。世上本就没有真正两全其美的便宜事,臧洪不忍军民与自己共死,是军民选择了留下,张巡的死守成为了安史叛军的滑铁卢,保障了江淮东南的民生。打仗总是要死人的,总得有牺牲。在当今以人为本,生命高于一切的思想之下,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避免和杜绝相似的悲剧重复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