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门楼前,一腔热血就此冰冷,在乱世中驰骋半生的吕布走了,下邳城下注定是他永远的伤心地,也是葬身之所。
在地球上,每天都有人死亡,也都有人伤心,而能在历史长河中长久不衰的被后人怀念和怜悯的却是极少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太多的人一生平淡无奇,其事迹不足以为人津津乐道,是因为太多的人缺乏独有的人格魅力,其气质形象不足以为人所铭记,是因为太多的人未能对历史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其功勋不足以为人所缅怀。
在中国历史上,楚霸王项羽可以说是那极少数人中的佼佼者。邯郸危困,他破釜沉舟,巨鹿大战击溃秦军主力,为灭亡暴秦立下不世之功。乌江边上,他血染战袍,良驹赠亭长,头颅送故人,一腔情愫,万丈豪情令后人哀婉。垓下之围,霸王别姬,演绎凄美爱情。项羽的一生充满传奇,功绩彪炳史册,个人英雄魅力光彩四溢。
反观吕布,吕布的人生不平庸,他辗转中原,为自己的生存而不懈努力。吕布的功勋不平凡,尽管杀董卓的本意是出于个人私怨,但客观上还是对历史的发展进程起到了助推的作用。试想,如果董卓不死,那么西凉军阀解体,汉献帝趁机东归,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进而平定北方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的发生恐怕只能是天方夜谭了。吕布的气场不简单,他箭术高超,骑术精湛,臂力过人,骁勇善战。
乍看之下,吕布与项羽很像,他们都勇武过人,项羽有乌骓,吕布有赤兔,项羽有虞姬,吕布有貂蝉,但这仅仅是貌似,却无法相提并论。都是悲剧的结局,项羽慷慨豪迈,饮剑自刎,吕布畏畏缩缩,失落彷徨。都是热血汉子,项羽
性情直率,吕布反复无常。所以说,吕布与项羽只能是形似而神远。
既然如此,那吕布为什么还是被后人所挂怀呢?那就得说到时代的相对性和个性的聚焦点。
吕布从各项指数上来看,确实无法与楚汉相争的项羽比,但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年代,吕布的骁勇善战在当时而言是万里挑一的,吕布的“勇”在当时是深入人心的,历经千年的流传与小说演义,其“勇”的积淀形成了民间百姓心中的一种意识形态。人们不会去特别关注他的道德品质,反而会把重点聚焦在最能体现他人物特点的地方,甚至是与此相关的任何八卦新闻。
《三国志》引裴松之注《曹瞒传》记载到,时人语曰:“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简而言之,就是说优秀的人才如吕布,日行千里的好马如赤兔。在同时代的大街小巷,人们在议论人才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吕布。
吕布单凭勇武就被如此青睐,是否是一种盲目呢?其实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打个比方,在如今的校园生活中,女孩子多半喜欢的都是在球场上拼搏向上的阳光帅小伙,而不是坐在自习室奋发学习的眼镜男。此种现象在当今屡见不鲜,已成常态。即使步入大学,甚至走入工作,女性所欣赏的男子,看重的不是学习有多好,学识有多渊博,而是一种特殊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所表现出来的意象不是文艺清淡型的,而是勇敢火热型的。感性的认知与理性的思考是并存的,吕布的形象气质与人格魅力主要通过“勇”而展现,进而被人们深挖浅谈。
吕布通过“勇”而体现出来的最大闪光点是“帅”。“帅”并非只是指外貌轮廓,但外表确实是衡量标准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长得好看不能当饭吃,但却能让你吃得下饭。何况在当今娱乐圈,“美”是生存发展的基础,失去这个前提,之前所有的付出都是徒劳的。吕布身材高大,虎背熊腰,虽然史书上并未记载其相貌,但在那个比较流行相面的时代,能够在民间流传“人中吕布”的言语,自然是对得起观众的。更重要的是,吕布的行为艺术那就更加帅不可挡。可以想象,当吕布身骑赤兔马,厮杀于战场是何等英武,弯弓骑射,擒杀敌将是何等凶猛,尤其是辕门射戟,技艺之精湛无出其右,更是让人目瞪口呆。吕布在战争舞台上的精彩表演博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让众人认识到要让别人记住一个人,不是光靠外表帅就可以的,得有真材实料,得要让别人感受到安全感才放心。
至于赤兔马,那与吕布是惺惺相惜的。作为一名战将,没有一匹好马是不行的。自古以来,千里马就是人才的代名词。关于赤兔马的起名也是有考究的,“赤”自然是意为红色,一提到红色,便有人猜测是汗血宝马,其实这是误解。汗血马之所以体表呈红色,是因为其皮肤较其他马而言更薄,奔跑起来后,血液在血管中流动能较为明显的看出,再加上马的汗腺发达,先潮后湿,如此就形成了局部赤红的现象,是故赤兔马并非汗血马。而对“兔”的理解,也存在争议。有人说兔子跑得快,所以用“兔”来形容跑得快的马,其实这有欠考虑。兔子虽然跑得快,但却胆小怯懦,谁都不希望自己的战马被赋予这样一种性格。在汉代以前,就已经有关于评定马的《相马经》传世,相传是伯乐所作,如今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就找到了一本手写的《相马经》,其中言道:“得兔与狐,鸟与鱼,得此四物,毋相其余”。另有注解“欲得兔之头与其肩,欲得狐之周草与其耳。欲得鸟目与颈膺,欲得鱼之鳍与脊”。这就表明,古人相马,形如兔头的马是好马良驹,是不可多得的。也就是说,赤兔马之所以取其名,是因为其周身红色,头形若兔所致。
吕布生前,赤兔马与其并肩作战,吕布死后,赤兔马便消失无踪。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曹操在吕布死后将赤兔马转赠关羽,关羽死后,绝食而死。罗贯中想法很好,赋予赤兔马忠诚的美名,但这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我们可以做个假设,马的寿命一般是20到30岁,使役年龄5到12岁。从公元190年吕布有赤兔马以来,到公元198年吕布身死,整整过去8年,就算曹操想把此马赠予关羽,恐怕人家也不乐意收了,毕竟已经是老马了,它的服役期早就过了。更何况关羽死于公元219年,那个时候赤兔马即使还活着,那也是奄奄一息,还怎么托着关羽走麦城呢?比较合理的推论是,赤兔马在吕布死后已经不再适合用作战马,极有可能被闲置,或者放生而去。可以说,赤兔马最辉煌的时期是与吕布一起度过的,吕布走了,赤兔马也老了,该是休息的时候了。
纵观吕布一生,性格决定成败。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道:“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笔者仔细琢磨,深为赞同。吕布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志向,不懂得识人,更不善于驾驭人才,闯荡多年依然迷信武力,唯利是图,反复多疑。从个人角度来看,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投资商,他想做老板,却缺乏当领导的品质,只贪眼前利益,既无远大目标,又无发展大战略方针,该有此输。即便是同时代曹操手下的谋士程昱,也评价吕布“粗中少亲,刚而无礼,匹夫之雄耳”。可笑的是吕布自己,却全然不知,君子尚且时常反省自己的过错,何况是参与争夺天下的英雄呢?
吕布的悲剧告诉我们:单纯依靠暴力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做人要厚道,反复猜忌只能使自己的团队离心离德,凡事都要往远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