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日,刘平安和袁月心早早起来,按照先前和两名铁匠约定,今天就能见证马掌诞生了。
两人先后走出宅子,刘平安身着白袍,手握折扇,任谁看都是个风流倜傥的少年郎,可偏偏身旁的袁月心却依然是书童打扮,脸上也是一如既往的黝黑,平平无奇。
刘平安看在眼里,难免有些感慨,少女大多爱美,能像袁月心这样拥有倾城美貌却故意遮掩住的,的确不多了。
经过邻家院子时候,听见院内有女子嗓音传来,恰好大门开着,刘平安侧头看了一眼,望见有个女子背影,穿着粉色霓裳,身材纤细,裸露在外的半截胳膊如同细腻白玉一般,此时正在逗弄这两三岁的女童,嗓音娇柔婉转。
刘平安微微诧异,问道:“月心,咱们啥时候有邻居了?”
在他的记忆里,这栋邻居宅子,半月来都没见过人影,怎么今日忽然就有人居住了呢?
袁月心笑道:“郎君,咱们临近的这宅子好像是大户人家的别宅,偶尔是会有人来住的。”
刘平安点了点头,没再多问。
两人边走边聊,很快就来到了约定好的那间铁匠铺子。
“郎君且看,郎君口中名为马掌的物什已经成了。”
铁匠铺后院当中,顺着两名铁匠的视线望去,刘平安发现先前被牵走的四匹马,果然已经有两匹成功钉上了马掌。
“劳驾,能否让我瞧瞧马蹄底下?”
“这是自然。”两名铁匠走过去捧起了一条马腿,马蹄便整个出现在了刘平安眼前。
干净!
这是刘平安的第一印象。
众所周知,在马蹄底下是有个三角沟壑区域的,这部分经常会淤积许多淤泥,隐藏有很多病菌,若是不常常清理,也会对马的健康造成影响。
而眼前的这干净马蹄,明显就是两名铁匠用什么工具给掏挖干净的,刘平安满意的点了点头,将马蹄里的赃物除去,对马匹也是有大好处的。
第二个印象便是样式别致。
刘平安前世也是见过马掌的,就是铁环物什,平滑有孔洞,打造起来不算太难,而眼前的马掌,跟前世他见过的马掌几乎没有任何区别。
区别不大,那就证明足够实用了!
从文献史料看,古代很早就掌握了护理马蹄的技术。
《庄子·外篇·马蹄》里说,“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
这里的“刻之”就是修剪马蹄的指甲,好比后世的美甲。
《盐铁论·散不足第二十九》里说,“今富者连车列骑,骖贰辎軿。中者微舆短毂,繁髦掌蹄。”
这里的“掌蹄”应该也是对马蹄进行护理。
但,古代人似乎只想过用皮革、竹木、藤条等物什简单保护马蹄,从未有人想过要用铁来为马打掌,所以在卫青和霍去病带骑兵出塞时候,马匹才会有大半死伤。
所谓“骑兵三宝”,其中的马镫、马鞍现在都有了,仅差的马掌也已经成功打造出来了。
再加上国朝名将辈出,刘平安很难想到,未来还有哪个国家能抵挡住大唐的铁骑!
刘平安冲两位铁匠拱手施了一礼,“马掌是骑兵利器,与国有功,等日后刘平安将此物进献圣人后,必定为两位先生请功。”
两名铁匠连道不敢,其中一名笑道:“想法都是郎君的,这物什并不算难,就算郎君换几个铁匠估摸也能轻松打出,实在不敢与郎君争功。”
一番客套之后,刘平安留下些许银钱便牵着马匹走了。
马掌虽然造出来了,但要是想在军中大力推广,恐怕还要等上几年,因为这东西有些成本,骤然装备十几万大军,就连朝廷恐怕都难以负担。
再加上就算有了马掌,也要有专门人员护理马蹄,马掌若是脱落了,也要按时更换新的,若想真正的装备在骑兵身上,还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
一切只能徐徐图之。
不过这些都不是刘平安需要思考的。
刘平安悠然一笑,他只要将此物进献给朝廷便足够了,原理说清后,朝廷自然不缺人手打造此物。
而眼下,刘平安需要做的,就是检验马掌的实用性了。
“走,月心,咱们回家叫上秦叔他们,一起去长安城外纵马!”
袁月心点头笑着:“依郎君的。”
————————
长安城里最近有一件趣事引起了轰动。
国朝的第一名将李靖,居然要在云来阁举办诗会了?
这让长安城里的士子才女们纷纷诧异。
自古以来,天子脚下的老百姓们向来最是喜欢谈论朝堂之事,尤其是如今大唐欣欣向荣,老百姓们的生活水平年年提高,饱暖之后话也多了,经常会瞧见三五才子聚在一起大谈时事,耳濡目染之下,现在长安城内的读过书的人,大多数对现在政事堂里的几位宰相都是知之甚详。
在所有人的认知当中,提起李靖,第一印象不是他的军功,而是他的低调行事。
对,李靖太低调了!
寻常宰相,上朝的时候哪个不是乘轿上朝?稍微跋扈一点的,譬如侯君集之流,每次上朝起码有上百护卫簇拥,就像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是宰相似的。
就算向来勤俭的房玄龄和去年逝世的杜如晦,最起码也有十几家仆开路,到底是朝廷宰相,最基本的排场还是要有的。
可李靖呢?
李靖向来是一人一马自个儿上朝,每到宫门前,便会嘱托守门将军看护马匹,双手负背悠悠走进宫中,和蔼可亲的就像个邻家老头儿似的。
这样低调的李靖,居然也会召集全长安的才子才女举办诗会,简直就是匪夷所思。
长安城内的士子才女们一开始是不信的。
直到李靖府前摆出了报名摊子后,长安城内的老百姓们才反应过来,哦,此事竟是真的。
于是短短几日内长安城里就掀起了一股报名风潮,许多才子才女,都指望着在李靖举办的诗会上一鸣惊人。
有老士子在报名摊位前捶胸顿足,热泪盈眶,高喊道:“我辈名动长安之日,就在眼前!”
年轻士子们望见老士子这一幕则是纷纷嗤之以鼻,就您这年纪,名动长安又能如何,就算你真扬名了,三五名妓慕名而来,难不成你靠黄瓜直捣黄龙?
年轻人们心里明白的很,这场诗会的千贯彩头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和宰相李靖牵上线,甚至还能名扬长安,这才是实际的。
士子才女们群情汹涌,短短数日报名摊子就接待了两千余人,但人家李府管家说的很明白,只有一百人有资格与靖公同席,所以士子们纷纷绞尽脑汁证明自己才华。
李府门前一片火热。
而长安城里真正的大佬们,却正在费尽心思的猜度李靖的用意。
.....................